箫笛吟诗

中医师,现居加拿大温哥华,喜欢古诗、国画、音乐、书法、武术、中华料理。

家有一亩三分田,偶尔种种菜。(*╹▽╹*)

忧国忧民——九死未悔,一生之信念 (上)


孩提时背唐诗宋词,只是背内容,在人生已走过大半之际,才开始特别关注诗词作者的个人境遇。这些写下流传千古名句的伟大诗人,他们无论官至何位,都有惨痛的一贬再贬的经历,都有被排挤、被诬陷、被打压流放的境遇。


他们大多一生漂泊流离,也许因为贫穷、因为疾病、因为战乱被夺去生命,但他们只要在世、在位,他们的忧国忧民、为国为民的情怀一直不会被泯灭。


正是这些苦难,正是这伟大的忧国忧民情怀让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优美、凄美而壮烈的诗篇,他们总是不忘初心,总是在和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。


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,在被贬后,写出中国诗赋上永远不可企及的“离骚”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“虽体解吾犹未变兮,岂余心之可惩”,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屈原追求真理,坚强不屈之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。两千多年来,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之示范,也给了他们力量(1,P755)。


在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在对楚国前景的极度担忧却又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才能之际,屈原怀着极度忧郁与哀伤之心自沉于汨罗江,他是"希冀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最后震撼民心,激励君主,唤起国民,国君精神上的觉醒"(1,P835)。唯有己身之一死,而殉最高理想。


他选择离世是为了实现他的人生目标,是追寻他的人生意义而去,是忧国忧民之体現,是为国为民。那时的楚国国君已听不进屈原的劝说,把他贬到了远离国都的偏远之处。而同时奸佞在朝,他们只知道逢迎奉承,无忧国忧民之心,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诬陷正直之士。使贤能之士无法施展政治理想,且屡遭迫害。楚国命运危在旦夕,史书记载屈原自沉与秦将攻破楚国国都为同一年,又过了数十载后,楚国被秦国所灭。

2019.10 

评论

热度(13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